一、实施背景:
(一)坚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和担当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既是学校和教师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确立“三全育人”为目标,以高质量人才的培育为导向,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体现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和担当。
(二)培养现代大学生的正确劳动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广大劳动群众要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习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大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现在的大学生们相较前辈成长条件优越,成长经历中缺少劳动锻炼,“等、靠、要”的意识非常严重,因此对于新时期大学生应强化劳动价值引领。针对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更加要重视劳动教育,从加强劳动观念的培养开始,帮助这些学生树立正确的哲学观、实践观和价值观。
二、主要目标:
(一)重视育人教育和思政教学的创新
以往的工作实际来看,高校在育人工作方面的建设,承担队伍主要有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学工教师队伍和面向学生进行理论课教育的思政教师队伍。多数专业教师对自身所承担的育人责任有些模糊,认为自身教学重点在于专业知识的讲授,而轻视了对学生的育人建设。为此,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59白菜网论坛们高校教师重视发挥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内涵,培养育人意识,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产生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在专业教学中重视育人的教学和方法创新。
(二)经济学基础教学的生动化
《经济学》课程着眼于培养经管类学生的现代经济思维,服务于今后实际工作中“实用性”的基础理论知识。希望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今后工作岗位中适应现代的工作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在晦涩的经济理论学习中不觉枯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引入生活事例,通过各种事件及热点话题的交流与讨论,使得课堂教学生动化,调动财务22-2班和4班同学的学习热情,从而掌握此专业课程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并且适时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教学,丰富课程的教育内涵。
三、实施过程:
4月11日《经济学》课程进行到第五章“生产和成本理论”,其中讲解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项要素内容时,针对第一要素“劳动”进行了20分钟的“话题讨论”。
讨论的话题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从人均GDP只有156美元的国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什么因素作用最大?”
针对这个话题,同学们纷纷提出各自的观点,有引进外资的;有加入WTO的;有马云、雷军等企业家的引领作用;有中华民族勤劳特质等等,讨论热烈。在话题总结时,教师则是点出“劳动”这个核心要素,说作为第一人口大国,原先的广大劳动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正式改革开放之后,劳动力得以充分释放,在党的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劳动积极性积极投身于劳动生产,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中国才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建设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多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迹,这一切成就都源于辛勤劳动、都归功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针对“企业家才能”这个要素,其实也是“辛勤劳动”的结果。特别例举出青年学生偶像之一的“雷军”,并将这个“劳模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与大家分享,激发学生对成功企业家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价值认同。
事件讨论的总结:劳动是生产以及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大家要牢固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和劳动最美的思想观念。幸福生活和辉煌人生,只有通过勤勉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
四、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现实生活的话题能够比较好的吸引学生们的关注,加上老师带领下对经济性话题的讨论,开启了同学们对“经济学”兴趣之旅,教室里所有的同学都沉浸话题的讨论和思考中。对于“劳动”、“企业家”、“外国资本”和“国际市场”等词汇有了更加深一步的理解。
这次课程的同学充分的领悟到“成功的果实必然经过辛勤劳动付出而来的”价值认同,认识到现实社会上没有“不劳而获”的可能。
在“生产和成本理论”章节中“培养劳动意识”的“育人课程”的成功实施,坚定了“三全育人”的思想,积累了相关经验,在后续《经济学》和《营销渠道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尽量以青年的视角将正确价值理念、品德素养等元素转换成学生们的语言,融入到专业知识的传授,较以往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取得一定效果。
五、体会与思考: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强化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对于提升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明晰劳动教育在高校铸魂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工作者。如何面对并帮助所培养的对象,需要更多的心力投入。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下,每一位教师要重视“课程思政”这项工作,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添加思政课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频繁插播思政“广告”,不是狭隘的“思政”概念,课程思政要结合管理相关专业特点,做好系统设计,有机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契约精神等等育人新要求,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